• 豆豆醫師理念
  • 安安婦幼中心

Dr.方の幼兒學園-安安婦幼中心

Dr.方の幼兒學園-安安婦幼中心
Dr.方の幼兒學園-安安婦幼中心
  • 朱醫師專欄
  • 幼兒物理刺激
  • 育兒迷思
  • 非疾病
  • 疾病
  • 動作智能發展
  • 零歲教育
  • 親子教養關係
  • 發展問題
  • QUICK LINK

    豆豆醫師理念

    安安婦幼中心
Dr.方の幼兒學園-安安婦幼中心

疾病

返回首頁
>  疾病  >  氣喘(感謝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過敏氣喘中心提供)
氣喘(感謝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過敏氣喘中心提供)



兒童氣喘 (感謝 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提供)

一、前言
  氣喘是呼吸道對外在環境的刺激、所引起過度反應的一個現象。當呼吸道接觸到塵螨、花粉等過敏原,或受到煤灰、煙等刺激而引起過敏反應時,支氣管肌肉變發生不正常收縮,其黏膜及黏膜下層發生水腫,使得支氣管的通道孔徑大大的縮小;這種狹窄的空氣通路常被氣管所分泌出來的黏稠分泌物所堵塞,這時候病人便發生咳嗽、呼吸困難急促及呼吸發出喘鳴聲。根據統計,至少5~10%的幼兒患有氣喘病,男生多於女生;大部分病童發作的年齡都很早,有20%的病童在2歲內曾發生氣喘,有80%的病童在5歲內發生氣喘。台灣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氣候溫暖潮濕,尤其季節交替之際,天氣變化大、忽冷忽熱,再加上地狹人稠,日漸惡化的空氣品質、刺激原到處充斥;加上工商社會,家長大多採用嬰兒配方哺育以代替母乳育兒,同時兒童之飲食習慣改變,容易造成新的過敏原增加;以及在社會變遷之下,升學競爭及社會壓力下,使得小兒氣喘患者的數目日益增加。

二、症狀及診斷
大約10%兒童氣喘病表現出和成人氣喘相同的症狀,表現出咳嗽、呼吸急促、呼吸發出喘鳴聲等臨床症狀;但是嬰幼兒由於反覆支氣管發炎會造成支氣管敏感度增加,使得病兒常以夜間或是清晨咳嗽、長期不明原因的咳嗽(咳嗽變異型氣喘)、呼吸急促、或吵雜呼吸聲來表現。因此,有時醫生面對年紀較小的病童,尤其是小於2歲的,因為他們主要臨床症狀皆為咳嗽,且因他們的喘鳴皆只發生於合併有呼吸道感染之時,故常被診斷為氣管炎或肺炎,即使他們的臨床表徵與症狀皆符合氣喘的診斷。所以我們必須對病兒與下呼吸道感染的喘鳴發作頻率與嚴重度加以評估後,做出適當的氣喘病診斷;當然2歲以下兒童偶爾有喘鳴,也不一定都是氣喘病。
  氣喘病兒童的父母常可以發現他們的小孩在遊戲時,不像同學們一樣精力充沛,甚至逃避參加體能活動以避免發生咳嗽、喘鳴及呼吸急促;而一些更細微的徵狀像胸悶,氣喘病童自己常常沒能自覺的能力或被大人忽略了。因此,醫師診斷氣喘的最重要的線索需要倚賴父母的觀察;而最常見且唯一的表現就是反覆發生的或持續不斷咳嗽。
  氣喘病乃是一種臨床症候群,病人通常會表現出有反覆發作的咳嗽、胸悶、喘鳴及呼吸急促。此症候群具有以下之特徵:
1.氣道發炎反應。
2.氣道敏感度增加。
3.有不同程度的氣道阻塞現象。
  臨床上常用之診斷為當一病人臨床上曾經發生過3次或3次以上的喘鳴發作,且可排除其他的可能性時,如:呼吸道異物、肺部感染、心臟病、胃食道逆流、血管異常、及肺部先天疾病即可診斷之。而以下病史及檢查則可幫助我們進一步確定之:
1.過敏病史、家族過敏史與理學檢查。
2.共通的遺傳性過敏病檢查(包括:嗜酸性白血球與IgE的總量、特異性IgE抗體、或過敏性皮膚測驗)以找出病人的過敏體質或其致敏原。
3.痰及鼻黏膜分泌物嗜酸性白血球檢查。
4.肺功能測驗。
5.支氣管激發試驗。

三、誘因
  會造成氣喘病惡化的呼吸道病毒包括呼吸道融合病毒、鼻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和流行性感冒病毒。當氣喘病童的上呼吸道受到病毒感染時,於臨床疾病緩解後,其小氣道功能所受到的影響仍然可持續達5星期以上;病童的年齡越小,氣道的敏感度越高,就越會誘發氣喘病的發作。此外,一些環境中終年性的過敏原,如:塵螨、蟑螂、黴菌、狗毛、貓毛也會造成氣喘病惡化。而這些過敏原我們常常會忽略他們的存在,這時過敏性皮膚試驗是幫助我們診斷的好方法;一些空氣中的刺激物,包括二手煙也是一個呼吸道重要的刺激物。

四、處置及治療
  氣喘病兒的處置方面,主要依靠家長對兒童氣喘症狀的觀察和肺功能測試來評估呼吸道功能。
  治療方面最重要的就是:
1.對病兒及其家屬進行衛教,使他們了解氣喘病的發炎本質,並儘量教導其避免或減少過敏原和刺激物質的接觸。
2.適當的抗發炎藥物治療或預防性投與,和加上必要時的支氣管擴張劑乃是現在最為合理的治療方法。

五、藥物
  氣喘用藥可分為兩大類:支氣管擴張劑及抗發炎藥物。其作用分別為擴張支氣管平滑肌及減輕氣道的發炎反應而改善症狀。
  用藥原則:
1.依急性或慢性氣喘症狀及其嚴重度給藥。
2.有症狀期間,需用支氣管擴張劑,症狀嚴重則加上短期口服類固醇。
3.無症狀期間,長期使用吸入性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為主。
4.定期追蹤,在醫師指示下使用。
支氣管擴張劑(治療性藥物)
A.支氣管擴張劑 (治療性藥物)
1.乙型交感神經興奮劑:
(1)短效吸入型劑型,可迅速緩解支氣管痙攣,為急性氣喘發作之最佳藥物,小兒科病人除給予吸入性藥物外,最好同時服用口服短效乙型藥物(因為吸入藥物效果不定)。
(2)小於7歲(尤其5歲以下)孩童,使用吸入型藥物時應併用吸藥輔助器(有面罩的管子),可增加藥效。
(3)運動前吸入短效乙型藥物,可預防運動誘發性咳嗽或氣喘。
(4)控制夜咳症狀時,可用口服或吸入型長效乙型藥物。
(5)常見副作用為手腳發抖、活動力增加、失眠及心悸,劑量減半大多可改善。
(6)長期安全性:無限制依賴性使用,不但降低藥效,甚至引起死亡。使用次數或時間有增加時(超過1~2星期),應就醫並考慮加用抗發炎藥物。
​                                                                                                                                                                                        

2.茶鹼藥物:
 (1)支氣管擴張效果比乙型交感神經興奮劑差。
 (2)口服短效在急性氣喘發作時,可與乙型交感神經興奮劑併用。
 (3)口服長效則用以治療及預防夜間氣喘症狀。
 (4)副作用大且安全治療範圍小,常見副作用為:腹痛、嘔吐、失眠、心悸,若有上述症狀應停藥,盡量請教醫師,長期使用也須抽血監測血中濃度。
3.抗乙醯膽鹼:
 多在醫院內使用,與乙型交感神經興奮劑併用,加強支氣管擴張效果,為吸入型藥物,單獨使用效果比乙型藥物差。
B.抗發炎藥物:
1.吸入性類固醇(保養性藥物):
 (1)預防氣喘定的第一線藥物,減輕呼吸道發炎腫脹而改善症狀。
 (2)應長期使用至少3個月,監測症狀及肺功能。
 (3)全身性副作用少,偶有局部副作用,如:鵝口瘡、聲音沙啞(為可逆性)。
 (4)小於7歲(尤其小於5歲)應使用液狀單一劑量吸入劑合併吸藥輔助器,才能使用。
2.口服類固醇(治療性藥物):
 (1)能迅速有效降低支氣管發炎腫脹,改善症狀,用於支氣管擴張劑無法有效控制症狀時。
 (2)長期使用,副作用大(降低免疫力,骨質疏鬆等),一般用3~5天症狀穩定後儘早停藥。
3.吸入性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保養性藥物):
 (1)有Intal (Disodium cromoglxcate)及Nedocromil Sodium ,能穩定過敏細胞,避免其釋出有害物。
 (2)用於輕度氣喘的預防性藥物;若效果不佳,應改用吸入性類固醇。
 (3)副作用少,但使用不方便(因一天必需吸3~4次)。
4.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保養性藥物)
 (1)以Zaditen(Ketotifen,喘者錠)為代表,本身為一種抗組織胺藥物,但具有穩定過敏細胞作用;與吸入性抗發炎藥併用,早晚服用,至少服用三個月,可有效預防氣喘發作。副作用偶有鎮靜作用、刺激食慾及口腔乾燥。
 (2)白三烯素拮抗劑(Leukotriene Modifiers);白三烯素是氣喘慢性發炎的重要介質,抑制其作用或產生的藥物可以改善氣喘的徵狀及肺功能,甚至減低吸入性類固醇的劑量、減少副作用。
  雖然50%~70%的氣喘病童運動時會引起呼吸道收縮,導致氣管不通暢、甚至引起喘鳴或呼吸急促。但這些不適是可以預防的,千萬不可以因噎廢食;正常的運動對身體發育及人格心理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根據統計,奧林匹克賽事中,至少有20%的金牌擁有者是氣喘病患,但並不因此影響他們的表現;患有氣喘病的患者只要在運動前(尤其在劇烈的跑步前),有較久的暖身運動(最好30分鐘),或是運動前適當的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就可減少或減緩其發作的嚴重度;當然選擇較適合的運動,如:游泳,也可避免運動所致的氣喘發作。
一般父母聽到自己的孩子被診斷為氣喘病的第一個反應,常常會問氣喘病是不是會喘一輩子?長大了會不會好?氣喘症狀是不是會慢慢改善?是不是將會很可憐的過完這一生?這些都是不必要的憂慮,兒童氣喘病患者,其氣喘症狀會隨年齡而遞減;至少有1/3病患會完全痊癒,另有1/3的病童,症狀會大幅改善,而且會減少其急性發作的次數。所以自己的小孩不幸罹患氣喘病時,大可不必過分憂慮與絕望,應與醫師好好的配合,則治癒的機會當可大增。



久咳夜咳-兒童氣喘病最常見的症狀 (感謝 黃璟隆醫師提供)

近20年來,台灣地區氣喘病童增加了8倍之多、每10位小朋友至少有一位罹患氣喘。雖然氣喘常見於家庭與學校,但研究發現,為人父母及為人師表對氣喘照護的知識不足仍略顯不足。「氣喘不是嚴重的病,不需要治療」、「吸入性藥物副作用大,且一經使用,一輩子停不掉」如此錯誤的觀念,深深的影響整個台灣氣喘治療的難度,不但浪費了金錢,也折磨著小孩及整個家庭。

氣喘是什麼?有何特徵?
氣喘是一種呼吸道慢性發炎的疾患,來自於遺傳體質加上外在環境的刺激而引致之疾病。這種發炎反應與普通因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炎反應有著全然不同的本質;氣喘的發炎反應包括肥胖細胞、嗜伊紅性白血球、T細胞(尤其是第二型的T輔助細胞)、中性顆粒球及呼吸道上皮細胞。由於呼吸道的發炎反應,引起氣喘病人的咳嗽、喘鳴發作,胸部會有緊緊的不舒服感,而且這些症狀易發生於半夜或凌晨之時。大體來說氣喘病人的呼吸道因為細胞浸潤的發炎反應,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上皮細胞脫落、黏液分泌增加、呼吸道肌肉收縮導致呼吸道狹窄、空氣進出因而發生困難,才會有這些症狀;所以如何避免或遲滯發炎反應的發生,便是治療氣喘的不二法門。

慢性氣喘可不可能是氣喘?
一般父母的觀念,氣喘一定是呼吸急促而且聽到喘鳴聲,實際上並非完全正確。一半左右的兒童氣喘病人,一開始只是以慢性咳嗽來表現,尤其半夜咳得厲害,運動後也容易咳,用普通的感冒藥治也治不好,一拖幾星期,這就應該懷疑病童得了氣喘病了;假如這位病童一大早醒來噴嚏連連或鼻塞,那更應帶給醫生看看是否得了氣喘病。氣喘病的診斷,一般來說並不需要什麼特殊的檢查設備,只需由以下幾點簡單的病史便可評估,大致上八九不離十。首先有明顯的家族過敏史,父母或兄弟姊妹常有過敏性鼻炎、皮膚炎或氣喘病。病患本身常會有典型的過敏病史,其中不外乎 (1)從小有異位性皮膚炎(濕疹),這種濕疹一開始常發生於臉上,隨著病童慢慢長大濕疹也會分佈到四肢外側,兒童期則好發於關節內側,(2)過敏性鼻炎,病童一早醒來會噴嚏連連、鼻塞及流鼻水,(3)反覆性發作的細支氣管炎,病童有3次以上的喘鳴發作,對於普通感冒藥反應不好(這些久咳的病童在外面常常已經吃好幾星期的感冒藥,一點都沒改善,但往往只要給予治療氣喘藥物,便可藥到病除)。若有以上這三種情形,就要懷疑病童得了氣喘病。

治療氣喘的藥物都是類固醇(美國仙丹)嗎?
當然不是,氣喘病的嚴重度可藉由急性喘鳴發作次數、半夜咳醒的頻率及肺功能的狀況,區分為四種不同的等級,即輕微間歇型、輕微持續型、中度嚴重型及重度嚴重型。一般輕微的氣喘只要發作時給予氣管擴張劑便可以改善病情。但假如不幸罹患中、重度嚴重型氣喘病的小孩,便須積極的診療,此時需考慮給予抗發炎的藥物,而不是一味的使用氣管擴張劑,否則便無法把病人給治好,甚至會加重病情。現今使用的藥物中,類固醇是強而有效的抗發炎藥物,也是治療氣喘常被使用的藥物;但常使用口服類固醇,則會發生很多副作用,如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免疫力低下等。幸好近二十年來,由於吸入性類固醇製劑的研發,只要依照醫囑之指示來使用,便可免除以上的副作用,可更完善的控制氣喘病。當然,吸入性製劑之使用,並非一經使用則終生就得依賴它們;隨著氣喘病的日漸好轉,藥物的使用量也可日漸減少進而免除。

兒童氣喘病到底會不會好?
「晴天霹靂」,是一般父母第一次聽到自己的孩子被診斷為氣喘病的第一個反應。多數的父母會以為這些無辜的小朋友,將會很可憐的過完這一生,他的生活將由彩色轉為黑白。這些都是不必要的過度反應與焦慮,兒童氣喘病患者,其氣喘症狀會隨年齡而遞減,至少有1/3的病患會完全痊癒;另有1/3的病童,症狀會大幅改善,而且會減少其急性發作的次數。

家中有氣喘兒,居家的周遭環境應做哪些配合及調整?
台灣地區因地處於亞熱帶地區,較易引起氣喘或過敏病的過敏原,包括塵螨、黴菌、蟑螂及寵物的皮垢等,至於對花粉過敏的情況反而不如歐美國家多;而家中的寢具、棉被、枕頭、窗簾等,正是上述過敏原容易藏匿的地方。下面是幾項家中擺設原則的參考,若能確實做到,相信對減少氣喘發作或過敏症狀會有很大的幫助
1.使用除濕機,控制相對濕度於50%左右。
2.寢具方面,以尼龍製品為佳,因棉、毛或動物皮製品,較容易藏匿與繁殖過敏原。
3.盡量不要加裝窗簾,若非不得已加裝,亦須經常清洗。
4.被套、枕頭套最好每隔2~3個星期左右以65℃的熱水燙過。
5.最好以木板取代彈簧床,若使用彈簧床則可加裝床罩。
6.擺設以簡單為原則。
                                                                                                                                                                                          
如何避免氣喘病的急性發作?
1.藉由室內環境控制,有效的減少室內過敏原:這對塵螨、寵物毛髮皮垢、黴菌過敏的氣喘病童尤其重要;當病患與室內過敏原接觸機會減少時,其氣喘發作的頻率也會減少。
2.減少屋外空氣環境的污染:藉由嚴格管制工廠或汽機車廢氣的排放,可大幅降低空氣中硫化物及氮化物之含量,以減少呼吸道的損傷與刺激、減低呼吸道的敏感度,進而避免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發作。
3.避免感冒發生:不管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皆容易引起氣喘發作,所以避免出入到人多的地方(尤其是流行季節),如:戲院、百貨公司等,如此就可以避免感冒發生,進而減少氣喘發作。
4.保持均衡營養的飲食及適當規律的運動。
5.避免情緒的起伏過大,避免大笑、大哭、大吵、大鬧,維持身心的平衡。

氣喘的病童可接受預防接種嗎?
一般來說,氣喘病童除非嚴重發病以致長期需要口服類固醇,否則對於任何預防接種毫無禁忌。
氣喘病童因病情使然、需要長期規則的使用吸入劑型類固醇,一般來說不會影響病童的免疫反應,當然可受任何一種預防接種,包括活性的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或水痘疫苗。但假如病童最近有口服或注射類固醇製劑超過一星期以上,或連續短期內多次使用類固醇製劑,則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把接種日期延後。



『氣喘』這個習題,怎麼解? (感謝 黃璟隆醫師提供)

在台灣有1/10的學童患有氣喘病,是小兒科門診最常見的慢性病,但只有不到1/3的氣喘患者接受適當的治療。病人常以為咳嗽、胸悶,既不會太劇烈的影響生活,也就輕忽氣喘可能帶來的危險性,那麼病患應該如何面對氣喘的挑戰呢?

1. 認識氣喘並接受它:
不要誤以為只有斷斷續續的喘鳴發作、呼吸困難才是氣喘。據估計,一半以上的氣喘患者從未有喘鳴現象發生,日常只要咳嗽超過一星期以上,咳嗽會在半夜加劇,並且天氣一變化就會咳嗽,首先應該要懷疑的就是氣喘病。當醫生告訴您罹患氣喘病時,不要難過、反而您應該要覺得慶幸,因為您的病有解了;適當的治療會讓困擾您的長期症狀很快消失,也會讓您平日睡不成眠的困擾得以改善,快樂地接受它,明日必定會更好。唯有您接受氣喘病的診斷,您才會積極面對它,假如您能配合醫護人員的指導,才能克服氣喘病的威脅。

2. 適當的藥物,可以有效的控制氣喘病,並可避免因治療氣喘引起的副作用:
氣喘病源於呼吸道的慢性發炎反應,需要較長時間的照護,所以使用的藥物必須副作用越少越好。根據衛福部所出版的台灣氣喘治療指引手冊,氣喘的治療與氣喘的嚴重度有關。一般皆會建議使用吸入劑型的抗發炎藥物,這些藥物大半皆含有類固醇,而國人長久以來對類固醇有莫名的恐懼,成為治療氣喘病的主要絆腳石。無庸置疑的,長期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有很多的副作用,當國人看多了因長期濫用類固醇引致的副作用(月亮臉、多毛、骨質疏鬆、抵抗力變差),會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畏懼心理;但假如因此而拒絕接受吸入劑型的類固醇來治療氣喘病,反而會加重氣喘病,讓呼吸道的發炎反應持續且加重,久而久之造成呼吸道的纖維化,因而危及性命,那就悔不當初了。研究發現,規則使用吸入劑型類固醇治療氣喘者,較少有急性氣喘發作,因而服用類固醇的劑量遠小於不使用吸入劑型類固醇的氣喘者,也幾乎不會發生類固醇導致的副作用,這是氣喘病患者應加以深思的。此外,新開發的非類固醇氣喘藥物,如白三烯素抑制劑也正被廣泛用來治療氣喘;該使用何種藥物,應由專科醫師來決定。

3. 氣喘藥物使用的技巧決定氣喘病治療的成效
長庚兒童醫院曾經針對台北縣市氣喘學童的研究顯示,有一部份的氣喘學童並未定期就醫,而就醫的患童之中大約一半過去一年中曾使用吸入劑型藥物來治療氣喘病;令人更擔憂的是,其中只有二成的病童能按時吸藥,絕大部分的病童在沒有醫師的醫囑下自行停藥。氣喘病知識的嚴重不足加上對藥物的不必要恐懼,左右現今台灣氣喘病的治療方式,其影響的結果雖不必然立刻顯現出來,但必將嚴峻挑戰這些氣喘病童未來的身體健康及生活的適應力。
   長庚的研究更顯示使用吸入劑型藥物來治療氣喘的學童中,一半以上其吸入技巧並不正確,結果導致氣喘病患者以為這種先進的治療方式無效,而不肯繼續使用。未來氣喘病患者唯有多參加衛教活動,攝取必備的氣喘知識,醫護人員也需花上更多的時間教導氣喘患者用藥的技巧,才能讓台灣氣喘病的照護更臻上境。

4. 另類治療恐影響常規治療的效果:
根據長庚兒童醫院針對氣喘病童的研究,顯示有將近四成的氣喘病童接受中醫療法:進一步的統計分析顯示,急性氣喘發作的次數越頻繁、則家長反而越相信中醫療法,而不肯接受現代醫學的治療(或許是家屬對現代醫學治療氣喘病的不信任或灰心,也或許是氣喘知識涉獵不足,因而不肯接受治療)。我們相信中醫對氣喘治療佔有一席之地,但坊間的草藥、食補、藥補這些未經證實的另類療法,皆須科學實驗證實才可當作治療氣喘的主軸,否則可能延誤病情,得不償失。當今之計,唯有廣為推動氣喘的知識教育,並借助衛福部等政府機構的宣導,才足以導正氣喘的治療缺失。
氣喘病童是可以治療的,適當的藥物可以有效控制其症狀,減少併發症,但要特別注意吸入劑型藥物的使用技巧。一旦發現有氣喘症狀,最好找一位您可以信任的過敏氣喘專科醫師,而不要偏信另類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氣喘病的成因與診斷 (感謝 陳力振醫師提供)

氣喘病在臨床上表現的特點為:
1.突發性及可恢復性的呼吸道阻塞。
2.呼吸道的發炎反應。
3.呼吸道敏感度增加。
從1970年代以來,全世界氣喘病的罹病率持續在增加,而且嚴重度、住院率和死亡率也隨著增高,台灣地區也不例外。有關氣喘病增加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包括工業化所帶來的環境汙染(工廠及汽車排放廢氣增加)、工商社會下飲食習慣改變(西式漢堡、速食、牛奶餵食代替母奶)、文明進步所帶來的生存競爭和心理壓力、居家環境趨向封閉式空調系統和不易清洗的屋內裝潢(厚重地毯、窗簾),造成室內過敏原和空氣汙染物囤積,以及一些尚未明白的因子,都可能促使氣喘病增加。

氣喘病的分類
依據其發病的原因可分為三大類:
1.過敏性或外因性氣喘(10%):這類病人大多有過敏性疾病的家族病史,發病年齡比較小。實驗室檢查可以發現這類病童血液中的IgE和嗜酸性白血球增加,同時大多能找到過敏原。
2.內因性氣喘(10%):大部分無過敏性疾病家族史,很多是成人才發病。血液中的IgE和嗜酸性白血球大多在正常範圍,皮膚的過敏原測試多半呈陰性反應。
3.混和性(80%):氣喘的發作和過敏性及非過敏因素都有關係,是最常見的類型。

氣喘病的誘發因素
氣喘病人具有異於常人的超敏感呼吸道,當病人與引起氣喘發作的激發物接觸後,就會引發氣喘;而這些激發因子依免疫學理原理大略分為:1.過敏原(外因性)及2.非過敏原(內因性)兩類;
1.過敏原: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地處亞熱帶,終年濕度高,四季又不分明,易引起過敏源孳生。依專家研究報告指出,在台灣最重要過敏原是家塵(93.4%)、塵螨(90.2%)、其他依次為蟑螂(45%)、黴菌(37%),舊棉絮(37.5%)、草蓆(31.2%),花粉和食物則較少有關係。近年來空氣汙染中的一些成分,也被懷疑是過敏原。
2.非過敏原:除了過敏原之外,一些非過敏原因子也會引起呼吸道過度變化造成氣喘發作。這些因子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氣候劇烈變化(春夏之交、秋冬之際,溫度、濕度變化大的時候)、空氣汙染(打掃房屋、清理被褥、工廠或車輛廢氣及抽菸等)、刺激呼吸道(蚊香味道、香水、殺蟲劑、樟腦丸及油漆味等),精神情緒不穩定、劇烈運動、冷熱變化(冰冷飲料、水果等)。

氣喘病的致病機轉
當一個具有過敏體質的病童接觸到外在的過敏原,容易產生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IgE抗體,此抗體會附著於肥胖細胞或嗜鹼性細胞表面之高結合力IgE抗體接受體上;當病童再次接觸到這些過敏原時,一分子之過敏原和兩分子之特異性IgE抗體結合時,將引起一連串細胞膜上和細胞內之生化學和分子生物學之反應,使細胞製造並釋放出多種炎症介質(如:組織胺、嗜酸性及嗜中性白血球活化因子)。這些炎症介質,很快引起平滑肌收縮、黏膜腫脹和分泌物增加而產生急性氣喘發作(早期氣喘反應);進一步將多種炎症細胞,尤其是嗜酸性白血球引到氣管來,再一次釋放炎症物質、嗜酸性白血球相關物質,而破壞氣管組織(尤其是上皮細胞)引起遲發性氣喘發作。如此反覆發作的結果,會造成病人呼吸道狹窄,阻塞及敏感度大增。
                                                                                                                                                                                         
氣喘病的診斷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單獨一種實驗室或臨床症狀及表徵可用來診斷氣喘病,因此氣喘病的診斷主要綜合病史、理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來評估。
1.病史:病人通常表現有反覆性的咳嗽、胸悶、喘鳴及呼吸急促,而且病人通常有過敏史及家族史。
2.理學檢查:在氣喘發作時,可以看見病人呼吸急促並且可以聽見喘鳴聲;因為呼吸困難,可以看到病人頸部及胸部肌肉用力收縮以幫助呼吸,使用聽診器可以聽到明顯的喘鳴聲。理學檢查要注意是否有厲害濕疹或過敏性鼻炎特徵等。
3.實驗室檢查:a.共通的遺傳性過敏檢查以找出病人過敏體質或其致敏原(包括:嗜酸性白血球、IgE抗體、過敏原測試)。b.肺功能檢查:當病人發作時,肺功能檢查可發現呼吸道阻塞;可以讓病人吸入支氣管擴張劑藥物後、同時再做一次肺功能檢查,以診斷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的變化。c.藥物誘發試驗:在病人沒有發作時,作此試驗可看出呼吸道敏感度的變化。d.胸部X光片檢查:主要在排除氣喘以外、會引起喘鳴聲的疾病,如:氣管內異物或其他心肺疾病。
以上所述在疾病發生時,可能不一定有明顯的關聯性;因此氣喘病的診斷不只需要仔細長期觀察,也要和許多疾病作鑑別診斷。尤其面對兩歲以下的小孩,因氣管發育尚未完全,臨床表現變異大而且不具特徵,實驗室檢查不容易評估,使得診斷更為困難;所以必須由個人和家族過敏病史、發作次數(至少三次以上)以及對藥物治療的反應來做最後的判定。


減敏療法簡介 (感謝 長庚醫院過敏氣喘科提供)

前言
兒童過敏氣喘是一種氣管慢性發炎反應,與本身體質與外界過敏原有密切關係;塵螨是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也是誘發兒童氣喘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療兒童氣喘病,除了正確的藥物治療外,如何減少居家環境的塵螨更是要緊的課題。但在終年濕熱的台灣,塵螨無所不在、難以完全避免,於是氣喘病童的症狀控制常需要使用口服及吸入性藥物;如何降低病童之敏感度,進而減少氣喘藥物的依賴,成為重要的治療方向。
前長庚兒童醫院院長謝貴雄教授,畢生研究氣喘病童症狀之長期控制;他研究發現,傳統的中醫與減敏療法對長期控制氣喘病童之症狀都具有療效。減敏療法的治療原理,乃是長期規則性的皮下注射過敏原(如塵螨),使病童體內免疫反應逐漸改變,藉以減低敏感度,有時也稱「免疫療法」。

病人之選擇
減敏療法是花時間又花金錢的長期治療方法,因此並非適用於每個過敏病童。一般而言,在下面四種情況下,我們才考慮使用減敏療法:
1.敏原無所不在、無法避免,尤其是吸入性過敏原,如塵螨、花粉和黴菌等。
2.雖然努力的做環境控制,病人症狀仍無法改善。
3.然已適當的使用藥物,仍然無法使症狀改善。
4.以找到明確的過敏原。
因此,減敏療法目前主要使用於:
1.敏性鼻炎
2.敏性氣喘
3.翅動物敏感。
至於濕疹、蕁麻疹和食物過敏則不在適應症之列。減敏治療應由過敏免疫專科醫師執行。

發現並確定過敏原
減敏治療之施行有賴於過敏原之確立,最好請教兒童過敏免疫科之專科醫師,檢定病童過敏原及過敏程度是否適合接受減敏治療。

注射之頻率、劑量之增加速度及治療所需時間
剛開始時每星期注射一次,每次增加25~100%;增加之速度完全取決於局部腫脹的反應。局部腫脹若小於直徑5公分,則在低濃度過敏原之注射期間,可以以50~100% 之速度增加;如果腫脹已超過5公分,則不再增加。如果發生全身性反應,則應減量至上次使用量之1/5,甚至更低。以這種方法,一般在六個月左右可達到病人所能忍受之最大量(即超過此量就會引起反應);然後改為每兩星期注射一次,總共約需2~3年。如果在加量過程中,病人因事沒有按時治療,則以上次劑量注射,如果超過四星期,則注射上次劑量的一半。如果已達到最大忍受量而每四星期注射一次者,如果超過四星期(在十二星期以內)沒有注射而且上次注射沒有特別反應時,則注射原劑量,否則半量注射。

減敏治療之副作用(不良反應)
減敏治療引起之反應可以從局部反應到全身性過敏,極少數會休克死亡。在長庚兒童醫院氣喘過敏中心對五百多位病童做12000次以上的過敏原注射過程中,有近2成發生不良反應。其中以發生氣喘最多,其次為氣喘併蕁麻疹、休克、蕁麻疹,再其次為鼻炎、鼻炎併氣喘、結膜炎併鼻炎、結膜炎和鼻炎併蕁麻疹。很幸運地,到目前(超過二十年)尚未有死亡病例報告(在台灣兒童中)。

施行減敏治療時應注意事項
減敏治療是長期規則性的將過敏原注射到病人體中,因此在治療過程中一定會產生過敏反應,就如同藥物過敏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必須注意下列數點:
1.定要了解上次注射後的反應,醫師根據反應的大小來決定此次之劑量。
2.準備急救之各種藥品和設備,例如:氧氣、抽痰機、血壓計等。
3.射後至少要等15分鐘才可離開醫院;如果以前曾發生過全身性反應,則一定要等30分鐘。一般而言,發生愈快、急救難度越高,死亡率也越高。局部反應太大時(熱、腫、痛),則可冰敷。

減敏治療之療效
過敏病的產生是多因子的,而其預後也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因此要評估減敏治療的效果有時候是相當困難的。但根據許多大型的國際研究顯示,減敏治療對病童症狀之減輕及減少藥物之依賴均有助益。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曾追蹤分析四百多位接受2年以上減敏治療之氣喘病童。治療後,氣喘發作次數及用藥量減少90%認定為「優」,佔了將近2成左右;發作次數及用藥量減少75~90%為「佳」,佔了3成左右;發作次數及用藥量減少50~75%認定為「可」,也有2成5;發作次數及用藥量減少25~50%認定為「尚可」,佔了1成5;發作次數及用藥量低於25%者為「差」,佔不到1成。整體而言,有3/4的病童接受減敏治療後,其病況有大幅度改善;相對於未接受減敏治療病童只有1/3有明顯進步的結果,減敏療法確實有明顯之療效。近年來許多研究並發現,雖然努力做好環境控制可減輕氣喘症狀,如果能再施以減敏治療,則效果會更好;接受減敏治療時間愈長,停止治療後,氣喘復發率愈低。

減敏治療失敗的原因
減敏治療的療效一般在開始治療後的6個月出現,如果並遵照醫師在生活起居、環境控制和藥物使用方面的指導,則效果出現更快;如果治療1年後,症狀還沒有改善的跡象,則應認定為治療失敗的個案。失敗的原因以下列幾種情況最為常見:
1.選錯過敏原。
2.量及注射頻率不對。
3.對新的物質產生過敏。
4.人不能合作(包括醫生的指示);因此必須對病人重新做一次過敏評估,再決定下一步如何做。

減敏治療和年齡
由於2歲以下兒童的過敏原以食物為主,2歲以後對吸入性過敏原的反應才快速增加,因此在2歲以前施行減敏治療的機會並不多。但是如果有充分證據顯示吸入性過敏原是導致其反覆性喘鳴發作的原因時,則年齡本身並不是一種減敏療法的禁忌。



沙塵暴與氣喘 (感謝 吳昆展醫師、黃璟隆醫師提供)


台灣有時氣候多變,鋒面挾帶來的雨勢剛結束,大陸沙塵暴又漫天蓋地的席捲而來;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一下子暴增數倍,頓時整個天空灰濛濛地,而我們不論走到哪裡也都置身在一片霧濛濛的沙塵中。

所謂沙塵暴就是氣候乾燥的內蒙古及外蒙古等荒野沙漠上的土壤、夾雜著懸浮微粒,被強勁的北風席捲南下;所到之處便壟罩在風沙之中,空氣品質就會跟著變壞。過去幾年來北方持續乾旱,加上人類不適當的濫伐濫墾,破壞了生態環境,使綠洲萎縮、沙漠地區環境惡化;過量的放牧也加劇了草原的沙漠化,使得沙塵暴在最近幾年越來越頻繁,危害也越來越大。這些懸浮微粒因為粒子小、重量很輕,所以可飄洋過海來這裡,其大小常小於10微米而甚至有辦法進入肺泡。這些被稱為PM10的微塵是危害健康的一大殺手。1993年史瓦茲針對8個城市做調查,當時的研究發現,如果PM10的微塵增加每立方公尺100微克的話,當天該城市不分任何疾病、其死亡率會增加4~8%,特別是65歲以上的老人家。多可力在1994年一項大型的研究也指出,如果PM10的微塵增加每立方公尺10微克的話,會增加3%的氣喘病人發作、增加3.4%的氣喘病人到急診就醫,也甚至增加1.9%的住院。

沙塵暴跟氣喘的誘發為什麼會有關係呢?已經有許多的專家針對各種常見的懸浮粒子,包括黑炭、金屬物、有機殘餘物、柴油燃燒後的黑煙等做研究,發覺它們均可以使呼吸道產生發炎反應及類似氣喘的反應。醫學研究者們認為它們可能在人類造成所謂的免疫球蛋白E所媒介的呼吸道氣管發炎反應,這就是氣喘的根本反應。

在空氣品質惡化的情況下,我們建議最好待在家裡、避免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宜戴上口罩過濾髒空氣。有氣喘病的兒童平時應依照醫師的指示做好氣管的保養,也要詳實地記錄尖峰吐氣流速做為判斷病情輕重的指標。

科學家綜合考慮到近年來生態環境、氣象狀況的變化以及近年沙塵暴的活躍的趨勢,認為在未來幾年沙塵暴將來得更為頻繁且猛烈,也因此有氣喘的小朋友便要常常拉警報。氣喘兒童不一定會有「喘」的症狀,而常以咳嗽、胸悶、喘鳴及呼吸困難等來表現;如果家裡的小孩有疑似氣喘的症狀,則應提早請專科醫師診治,才能儘速得到控制。

 細懸浮微粒(PM2.5)對兒童健康的影響 (感謝 楊樹文醫師提供)
懸浮微粒(PM),是指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污染顆粒,而細懸浮微粒(PM2.5)更會入侵身體,深入到肺泡、沉入肺泡的微血管中,自由穿透人體的細胞組織,藉由血液循環、跑遍全身各處。細懸浮微粒(PM2.5)對全身重要器官皆有很大的影響,包括心、肝、肺、腎及大腦等。一般民眾大多知道細懸浮微粒(PM2.5)對於呼吸道的影響,主要的症狀有咳嗽和呼吸困難。2014年台灣細懸浮微粒(PM2.5)的年平均值是WHO建議量的三倍,所以對於細懸浮微粒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細懸浮微粒(PM2.5)對孩童的氣管及認知能力有哪些影響呢?
根據2015國際權威雜誌NEJM的研究,細懸浮微粒(PM2.5)不但會降低肺功能指數、誘發氣喘、引起慢性氣管炎,還有可能增加呼吸系統疾病的住院率及死亡率。此外,根據研究指出,細懸浮微粒(PM2.5)與孕婦流產、早產及新生兒死亡率有關。

皮膚炎的兒童
新生兒如果曝露在高濃度的細懸浮微粒(PM2.5)環境,其皮膚狀況也會變得比較差;特別是嬰幼兒曾被兒科或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則會引起皮膚惡化及嚴重抓搔。脂漏性皮膚炎及慢性濕疹的病患,在頭皮、四肢的皮膚也會特別癢及異常泛紅。

呼吸道過敏的兒童
呼吸道過敏(過敏性氣管炎、氣喘)的兒童,如果氣溫突然降低,濕度突然上升,加上細懸浮微粒(PM2.5)的濃度上升,則會引發這些兒童支氣管痙攣;臨床上常見的症狀為咳嗽加劇,甚至會氣喘發作,伴隨「咻…咻…」的喘鳴聲。比較嚴重的病童則會出現胸悶、喘鳴、呼吸困難等症狀;有些孩子會在半夜三、四點時因呼吸困難被家長送至急診室,甚至被安排住院治療。根據2015年國際權威雜誌 NEJM在美國南加州的研究發現,小顆粒污染物(PM2.5和PM10)及二氧化氮是影響兒童肺功能最大的關鍵。研究指出,這些污染物,對所有的孩童,包括男孩和女孩、西班牙裔白人和非西班牙裔白人兒童,以及有氣喘或沒有氣喘的孩童都有影響。這項研究針對兩千多個孩子、追蹤了將近20年的時間,發現肺部功能指數(FEV1)的下降與空氣污染的程度有關係;而長期的空氣品質改善對兒童的肺部功能產生明顯的改善。
過敏性結膜炎好發於季節交替時,呈現症狀為眼睛紅、眼睛癢、眼瞼濕疹加劇。在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特別高的時候,至眼科求診的病患特別多。症狀包括眼睛覺得乾燥、對室內的燈光敏感、甚至眼睛張不太開、像瞇瞇眼的樣子。
細懸浮微粒(PM2.5)對鼻子過敏的人也會造成流鼻涕、鼻塞、鼻子癢、打噴嚏、用嘴呼吸和睡眠障礙等症狀。

影響兒童的學習能力及記憶力
一篇2015公共衛生流行病雜誌 (PLOS One)探討西班牙巴塞隆納之國小學童,對於交通工具所排放空氣污染與兒童認知發育受損的關聯性,並針對記憶力、優越的工作記憶和注意力與空氣污染的項目(包括室外和室內元素碳、二氧化氮(NO2)和超微顆粒)作比對分析。
研究指出,在高度的空氣污染地區,孩子的認知發展較差;在空氣污染較嚴重的地區,兒童的專心程度下降19.2%,學習及語言記憶能力下降平均3~4%。 這項大型研究說明兒童的認知能力在比較嚴重的空氣污染地區是比較低的。
 
除了上述對兒童健康的影響外,細懸浮微粒(PM2.5)也會引起主動脈粥狀硬化。在老人部分,中風病人的死亡率與死前2小時所接觸的空氣微粒污染程度有關。在神經方面,細懸浮微粒(PM2.5)會造成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在身心方面,細懸浮微粒會引起精神官能症(憂鬱症)。如果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中含有金屬成份,有可能會引發肺癌。
 
所以提醒兒童為了保護自己的健康,當室外空氣品質不佳時,可參考以下作法:
1.到室外時,可以戴口罩。
2.減少在球場打球,也減少在操場運動的時間和次數。
3.下課時間儘量待在教室內。
4.由室外走入教室或辦公室時,可以加強個人衛生防護,例如:洗手、用紙巾或毛巾擦臉、用衛生紙清潔鼻腔。
5.關閉教室或辦公室的門窗。
6.不要在走廊上跟同學追跑、喧譁,造成需要大量喘氣跟呼吸的情況。
 
無論長期或短期暴露在高濃度細懸浮微粒(PM2.5)的環境下,都會提高吸吸道疾病及死亡的風險,尤其是對於敏感性族群的影響更為顯著。所以除了環保機關針對工廠、工地、汽機車等污染源進行管制外,我們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來結合節能減碳運動,一起為改善空氣品質盡一份心力。
食:改變飲食習慣,減少烹調食用油及少吃燒烤食物。
衣:購買環保服飾,選擇環保的水性界面活性劑洗衣服。
住:減少使用有機揮發溶劑、選用環保油漆及環保標章家電,種植綠色植栽美化綠能社區。
行:多搭公共運輸工具及汽機車定期檢驗保養。
育:透過學校及家庭教育,讓孩子了解細懸浮微粒(PM2.5)的減量對健康是重要的。
樂:祭祀不燒金,減少民俗活動燃放炮竹,使用環保鞭炮。

 

如何分辨氣喘、過敏性鼻炎、感冒及免疫功能問題(感謝 李文益醫師提供)

氣喘
許多家長一直有「小孩子怎麼這麼常感冒?」、「我的小孩氣管及體質比較差」、「小朋友咳很久了、也吃很久的藥,怎麼還不會好?」等等的疑慮;而當醫生告訴他小孩可能是氣喘時,心中不免起了懷疑?許多家長以為要有「喘」或聽到「咻咻」的喘鳴聲才是氣喘;其實只有部分的氣喘病童,在急性發作時,才有聽到「咻咻」的喘鳴聲。
氣喘的定義是「呼吸道慢性發炎造成的疾病。因為呼吸道慢性發炎而造成呼吸道過度敏感,在臨床上出現反覆咳嗽、喘鳴、胸悶及呼吸急促。」這種情況在清晨和夜晚特別明顯,而呼吸道氣流阻塞的狀況可經由治療或自行恢復。
氣喘最常見的症狀是慢性及反覆的咳嗽,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呼吸道慢性發炎。目前還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法或儀器可以用來診斷氣喘,現在最重要的依據是病史,也就是臨床症狀的開始及其變化過程。過敏病的發作主要是過敏體質者再碰到引發過敏的刺激物(過敏原)。常見的過敏體質包括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氣管(氣喘)。過敏體質是來自於遺傳,當父母中有一人具有過敏體質時,其子女就有25%的機率會遺傳到過敏體質;而如果父母兩人都具有過敏體質的話,其子女遺傳到過敏體質的機會將高達75%。這也正解釋了為什麼在過敏科門診常可看到一家大小同時發病求診。過敏體質本身並不足以引發種種過敏的症狀,必須在接觸到環境中的過敏原,例如:家塵、塵螨、貓狗皮毛、黴菌、蟑螂等等… 才會產生一些典型的惱人症狀。
審視過敏性氣管(氣喘)的3步驟:
一、病史:
    1.家人有過敏性疾病或氣喘家族史。
    2.何時容易產生症狀?何時症狀較嚴重?何時會誘發其症狀?
    3.有症狀時是否會影響日常活動?影響睡眠品質?影響學校的學習?或常因急性發作而掛急診?
 二、理學檢查:即使有氣喘,聽診時也不一定會聽到喘鳴聲,其他表現包括:
    1.很喘時會用到輔助性肌肉幫助呼吸。如肋骨下方或胸骨上方在呼吸時凹陷,表示呼吸困難,說話常中斷以便呼吸。
    2.檢查是否同時有其他過敏性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等。
 三、儀器檢查:但年紀太小的小朋友,並不會做肺功能檢查,所以在診斷上更形困難,只能靠詳細的病史。
何時考慮病人有氣喘?
    1.反覆發作的咳嗽、喘鳴、呼吸急促或胸悶。
    2.以下情況會加重症狀:感冒(病毒感染時)、吸入二手菸或廢氣時、運動及接觸到過敏原(塵螨、灰塵、黴菌 …)、天氣溫溼度變化大時、情緒激動時。
    3.早晚症狀較明顯:睡前或清晨較容易咳,嚴重時甚至咳醒,常合併有打噴嚏、鼻子癢、皮膚癢、揉眼睛等其他過敏症狀。
    4.做肺功能檢查時、發現吸入擴張劑後,可使原來收縮的氣管擴張而改善肺功能,減少咳嗽。
    5.急性發作時,才會感到呼吸困難、劇烈咳嗽、胸悶。
此外,要診斷嬰幼兒的氣喘對醫生而言是很大的挑戰。二歲以下的小朋友常見的細支氣管炎也常出現呼吸急促及喘鳴,所以有喘鳴症狀不代表是氣喘,相反的氣喘發作時也不一定會有喘鳴聲。若是當成氣喘治療,但臨床症狀並未改善,一定要考慮罹患其他疾病的可能。
 
過敏性鼻炎
有的小孩在早晨起床後噴嚏打個不停,常常抱怨鼻塞、流鼻水、鼻子癢、打噴嚏;甚至合併出現黝黑的眼袋、鼻尖因為不停擰鼻子產生皺褶、鼻涕倒流而導致口臭、或常有清喉嚨的聲音、有時還會合併眼睛癢、揉眼睛、流眼淚;有時家人也會有這些典型的症狀。其實這些孩子很有可能是過敏性鼻炎,而不是感冒。
鼻過敏最常開始發作的年齡約為5~10歲,但未滿周歲的幼兒也可能出現過敏性鼻炎。如果仔細追問過敏性鼻炎患者,可發現大部分都在20歲以前出現症狀,且無性別之差異;若有反覆發作的典型症狀,再加上個人及家庭過敏史(包括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身體檢查時發現鼻腔黏膜蒼白水腫,合併有大量透明的鼻水,診斷就可以確定。
醫學上常將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區分為兩類:
1.季節性鼻炎:通常由戶外過敏原引起過敏,主要是花粉,故又名花粉熱。因為不同的植物會在不同的季節產生花粉,所以症狀只在特定的季節發作。在台灣因花粉較少,因此也較少見季節性過敏性鼻炎。
2.全年性鼻炎:對灰塵、塵螨、貓狗皮毛、黴菌等室內過敏原過敏者,因全年不停地接觸過敏原,故一年四季皆有過敏的症狀。台灣鼻過敏患者以全年性鼻炎居多,但一半以上在冬天時症狀最嚴重;這是在入秋以後,日夜溫差大以及寒冷的天氣,因而使過敏的症狀加重。

一般感冒
台灣因為地處氣候濕熱的環境中,病原菌、病毒繁殖容易;加上雙薪家庭大都將幼童送去幼兒照顧中心,被感染的機會很大。其臨床症狀並無早晚的差異,且常會逐一出現;例如常以喉嚨痛開始,接著打噴嚏,後來才流鼻水,較不易引起眼睛及喉嚨發癢,且常伴隨著身體倦怠、無力、頭痛、發燒、黃鼻涕、喉嚨痛,這些是過敏比較沒有的。特別要注意的是,凡是高燒、病程連續超過一週的,要考慮感冒引起的併發症,最常見的是副鼻竇炎(鼻涕變濃變黃持續一週以上,鼻內黏膜紅腫),如果咳得嚴重則可能併發支氣管炎或是肺炎。若是過敏孩童感冒了,在沒有控制好過敏的情況下,感冒引起的併發症較容易發生。

免疫功能問題
「免疫力差」或「缺乏免疫力」,除了一般人所認知的營養不良、病毒感染、惡性腫瘤等後天因素所造成之外;很多先天免疫缺損疾病卻常是遺傳基因異常的結果,而且往往帶給病患終生的痛苦;若無及時適當的醫療介入,小小的生命往往提早結束。當孩子有以下10個警訊,可能表示他有先天免疫缺損疾病:
A.在一年內感染中耳炎8次或以上。
B. 一年內發生過2次或以上的嚴重性鼻竇炎。
C.連續使用抗生素2個月以上仍未見改善 。
D. 一年內發生過2次或以上的細菌性肺炎。
E.發生過2次以上深層感染,包括腦炎、骨髓炎、或敗血症。
F.反覆性的深層皮膚或器官膿腫。
G.在1歲後持續發生鵝口瘡或皮膚的鰴菌感染。
H.凡需靜脈注射抗生素才可清除感染。
I.新生兒體重無法增加或正常生長。
J.有先天免疫缺損疾病的家族史。
至於先天免疫缺損疾病的成人,則有下列6項警訊:
A.在一年內有4次以上需要抗生素治療的感染(中耳炎、鼻竇炎、支氣管炎、肺炎)。
B.反覆性感染或感染需要延長抗生素治療。
C.二次或以上嚴重細菌性感染(骨髓炎、腦膜炎、敗血症、蜂窩組織炎)。
D.三年內2次或以上X光確認的肺炎 。
E.不尋常的位置或菌種的感染。
F.有先天免疫缺損疾病的家族史。
依據桃、竹、苗罹患先天免疫缺損疾病病童推估,台灣的發生率約是2.17 /10萬,略低於新加坡2.65/10萬,遠低於瑞典8.4/10萬。台灣先天免疫缺損疾病的病童有被低估的可能。我國成人的先天免疫缺損疾病也極少被辨識出來。

總結
依據「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隨著周遭環境的改善,外來感染日益減少,人體對抗感染的免疫機制不活躍後,引發過敏機制轉趨強勢。近10年來,台灣過敏兒童增加20%;若早期診斷,給予適當治療,並教導如何正確地避免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則病人仍可擁有高品質的日常生活。如果你或家人有類似過敏的症狀,或擔心是否為「先天免疫缺損疾病」,建議找過敏免疫專科醫師診治,永保安康。


以兒科醫師角度看異位性皮膚炎(感謝 歐良修醫師提供)

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慢性、覆發性、高度搔癢的皮膚發炎疾病,在世界上約有10~20%的兒童有異位性皮膚炎,在台灣的盛行率約8~10%,而大人約有3%受此疾病所苦;有異位性皮膚炎小朋友的皮膚較乾燥,易有搔癢感,敏感易受刺激。雖然異位性皮膚炎可出現於任何年紀,但60% 的患者在1歲之前就出現症狀,85%在5歲之前就會發病。
根據研究分析,異位性皮膚炎和基因及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異位性皮膚炎和其他過敏疾病有密切的關係,是所謂「過敏進行曲」的第一步,接近 80%的患者日後會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問題。根據長庚兒童過敏團隊在2002年、台北巿所做的國際兒童氣喘過敏研究顯示,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較以往的調查增加許多;台北巿國小一年級有10.6%曾有異位性濕疹,而且在最近1年仍有症狀佔8.6%,而國中二年級的調查顯示7.4%有異位性濕疹,而近1年仍有症狀佔5.5%。異位性皮膚炎不僅影響自身的睡眠品質,父母親的睡眠品質也大受影響,是造成缺課或父母親請假一個主要的因素。
異位性皮膚炎有著非常複雜的免疫發炎反應,防螨以及食物控制為重要預防措施。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40%有食物過敏,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包括牛奶、蛋、花生、小麥、堅果類、豆類及海鮮,患者對於食物過敏原的立即皮膚試驗有陽性反應或可測出食物特異性IgE抗體。此外,會誘發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空氣過敏原(例如:塵螨、動物皮屑、黴菌)、同樣會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化;所以防螨以及食物控制也是重要的預防措施。

異位性皮膚炎要如何照顧?
嬰幼兒時期,異位性皮膚炎多出現在膝蓋、手肘、臉頰附近的皮膚;當年紀增加,濕疹則好發於手腕、手肘、膝蓋或是腳踝的彎折處,臉部及頸部也常發生。照顧這樣的小朋友,首先須做好異位性皮膚炎平時照護、選用適合保養品,並找出應避免造成發癢、紅疹惡化的因子。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感到搔癢,但搔抓、磨擦反而增加搔抓感,造成惡性循環,所以我們必須 (1)保持指甲光滑及清潔,以防止抓癢時皮膚受傷;(2)感到搔癢時,使用保濕劑取代抓癢或摩擦。
此外,很多化學物質都會造成皮膚的刺激,我們建議先將新衣服洗過再穿;穿棉質或混棉的衣服比較不易刺激皮膚,移除會困擾皮膚的衣服標籤;如果縫線會造成皮膚不適、試著在家中將衣服反穿;如果衣服清潔劑會造成刺激,洗完衣服後再一次沖洗可清除殘留的洗衣劑。避免曬傷,使用防曬係數(SPF)15或以上的防曬乳液;如果防曬乳液對皮膚有刺激性,則更換不同廠牌或使用臉部專用的防曬乳液。在每次游泳後,記得使用微量的清潔劑清除身上所殘留的化學物品,並使用適量的保濕劑來保持皮膚的滋潤。

保濕工作要做好
異位性皮膚炎患童的保濕工作常被忽略,皮膚乾燥會使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加劇;吹風、低溼度、肥皂、某些護膚產品、清洗或沐浴後沒有保溼,都會造成皮膚乾燥。保濕最重要的步驟是補充失去的水分,最有效的方法是洗完澡後溫柔的輕拍擦乾身體,不要全擦乾,讓皮膚含有一些溼度,然後立刻塗上一層保溼劑以確保水分保留於皮膚上。筆者建議,每天泡澡及保濕,使用溫水(非熱水)泡澡或淋浴,每次15~20分鐘、使皮膚吸收水分;使用微量沐浴清潔劑,並避免搔抓;輕拍過多水分,立刻抹上醫師開的藥物或保濕劑以保持皮膚的濕度(如果使用藥物,勿在藥物上再塗一層保濕劑)。
一天中只要感覺皮膚乾燥或搔癢,便可以使用保溼劑;一般夏天容易流汗可選擇乳液保溼劑,冬天或極度乾燥膚質可選擇乳霜保溼劑。沐浴清潔劑可以是香皂或是液態狀,可選用標示「敏感肌膚專用」的產品,最好是無香精、無人工色素的產品。最後是配合醫師使用適當的藥物;一般包括口服抗組織胺藥物來減少搔癢感,及局部塗抹的類固醇藥膏。異位性皮膚炎的患童,頭頸部是相對好發的部位;但由於臉部皮膚較薄,若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皮膚變薄的副作用則相對較明顯。近年來新發展的非類固醇用藥,如「醫立妥」及「普特皮」,是屬於免疫抑制劑的藥物;因效果不錯又無類固醇副作用,是頭頸部患處很好的選擇,目前已可安全使用於2歲以上的患者,而3個月至2歲孩童的臨床試驗也正在進行中。在2歲以下,免疫抑制劑的局部藥物仍未經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證實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報告,最好遵循醫生處方,不要隨便自己使用。
 
正確認識異位性皮膚炎、避免浪費不必要的醫療成本
近年來在台灣地區不只過敏性鼻炎、氣喘病患大幅增加,而且嬰幼兒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也快速攀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過敏病,希望大家在關心之外,能有正確的認識。對於任何新藥的使用,醫生要依據病人個別狀況,包括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度、影響面積的大小、是否合併其他病菌的感染,選擇最適合病人的處方。在臨床常看到許多病患一味使用藥物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卻沒有做好皮膚的基礎保濕工作,不僅浪費醫療成本,對病人幫助也就大打折扣。


過敏兒的居家照護(感謝 陳力振醫師提供)

很多氣喘病人為了治好氣喘,花很多時間尋找名醫和偏方,一昧地認為唯有高超的醫術及有效的藥物才能完全治好氣喘,而對自己的氣喘狀態卻常常加以忽略。儘管這幾年與氣喘相關的醫療技術和藥物研發有長足的進步,但是氣喘病的控制還是需要氣喘兒童、家長及醫護人員三方面的配合,才能掌控病情;尤其居家生活的照顧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氣喘兒童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學校或是家裡。父母親其實最了解小朋友的狀況,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疾病有近一步的了解,對氣喘病的防治,將更有助益。我們都知道氣喘與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舉凡許多空氣或食物過敏原,都存在於日常生活作息中;另外一些非過敏原性的因素,如:感冒、運動及空氣汙染等,也可以誘發氣喘發作。做好生活的照護在對氣喘防治的角色當然是不容忽視的。以下我們提出有關做好居家照護的幾項建議:
 
一、避免過敏原
    氣喘過敏體質的人在接觸環境中的過敏原,會使呼吸道黏膜組織產生免疫過敏反應,進而引發種種氣喘過敏症狀,因此對過敏原的了解便成為重要的課題。過敏原大抵分成兩大類,一種是在空氣中懸浮,可由呼吸道、口、鼻及眼睛等直接進入人體,引發過敏反應。這類的過敏原,在台灣較常見為塵螨、蟑螂、黴菌及貓狗寵物的毛屑等;而且空氣中的過敏原常常與季節關係密切,即所謂的季節性過敏,歐美國家則常有嚴重花粉過敏的情況。食物是另一種常見的過敏原,最具代表性的是花生及硬殼類海鮮,其他如牛奶及蛋等;食物的過敏原常因加熱或加料而有所改變,因此其致敏性不似空氣中的過敏原明確。在接觸到這些過敏原後,人體的反應從輕微的打噴嚏到嚴重的致死都可能會發生,所以認識自己可能的過敏物質,同時學習避免去接觸到這些過敏原,對氣喘病兒童的照護是很重要的工作。
 
A.空氣中的過敏原
  台灣地處於亞熱帶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過敏原為塵螨,依據過敏氣喘兒的皮膚及血液測試統計資料顯示,吸入性過敏原90%以上是塵螨;其次是蟑螂、再其次是黴菌和寵物皮屑;至於花草、樹木及花粉,在台灣則相當罕見。
 
1. 塵螨
  塵螨為一種八腳的節肢動物,是以人或動物的脫落的皮屑、指甲、毛髮為主食,喜好生長於床褥、枕頭、地毯、家具服飾、衣服、絨毛玩具等;在攝氏25度及相濕度75%~80%中生長良好,但在乾燥環境中則不易生存。塵螨每天的排泄物及死亡後的屍屑具有極強致敏性;在夏末秋初時繁殖最多,這也是氣喘病人最容易發作的季節。所以居家環境應盡量清除塵螨過敏原,尤其臥室及客廳是居家主要活動的地方,同時也是塵螨生長的主要場所。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若能做到以下方法,就可以改善生活環境,大大降低塵螨接觸程度:
a.家具擺設及地板應使用平滑木材、塑膠及瓷磚材料,避免使用地毯、布質沙發及厚重窗簾;家具上不要覆蓋棉毛裝飾物,以簡單為宜。
b.室內打掃時,先以吸塵器及濕抹布清理家中,搬移不必要的雜物;避免使用掃把或雞毛撢子,以免使含過敏原的塵埃四處飛揚。吸塵器的集塵紙袋最好採用雙層或是使用具高效能過濾網的吸塵器除塵,防止過敏原在吸塵器排風時漏出,造成二度汙染。冷暖氣機、空氣濾清器之濾網應時常換洗。
c.床鋪的構造應該使用木板、金屬或水床。蓋被最好不要採用動物毛毯或棉被,可用化學合成纖維製造且容易清洗的薄毯子(尼龍被、太空被)。對於厚重不易清洗的蓋被,可將蓋被以防螨被套封好;枕頭、床墊也最好使用防螨套。每隔一星期以55℃熱水清洗所有寢具,包括毯子、床單、枕巾、被單,以殺死並清除塵螨及其糞便過敏原。
d.把臥室及衣櫥間內的玩具、包裹及其他易堆積灰塵的東西搬走,只保留季節性服裝,並關好櫃門及儲藏間的門。
 
2.蟑螂
  蟑螂會引發過敏的原因主要由於它的殼屑、唾液及分泌物具有高度致敏性,這些物質漂浮於空氣中而導致過敏。至於要保持居家環境清潔使蟑螂沒有生存空間則需要:
a.把吸引蟑螂的美味食物妥善收於容器中,斷絕蟑螂食物來源。
b.封閉蟑螂可能進出的通道,包括:牆壁、窗戶和管線的縫。
c.家中不要堆放紙箱或空瓶。
d.噴灑殺蟑螂劑或定點放置誘蟑餌,積極撲殺家中蟑螂。
 
3黴菌
  黴菌特別喜歡高濕及高溫的環境;台灣潮濕而且溫暖的氣候,十分適合黴菌生長。對黴菌過敏的小孩吸入黴菌孢子時,就可能引起氣喘和鼻敏感症狀。黴菌過敏的兒童,較易在春季、夏季發病,尤其是梅雨季節。至於如何減少暴露於黴菌的環境:
a.室內:避免使用地毯及軟墊,尤其是地下室等易潮濕陰暗處。居家環境保持濕度在50%~60%之間,可抑制黴菌繁殖;宜使用除濕機,再加上房間內採用空氣濾清機,並定期清洗更換濾網。將潮濕的衣服和鞋子盡快弄乾,切勿將潮濕的衣物放入櫃子內存放。室內盡量不要擺放盆栽,因為黴菌也可生長在土壤中。
b.室外:盡量避免到黴菌容易孳生的地方,如:廢物堆積處、落葉多的地方、穀倉等;若不得已需到這些場所,最好戴口罩。
 
4.貓、狗等寵物
  最常引起過敏的動物有貓、狗及農場內的動物,如:兔子、牛及馬,動物的過敏原來自他們的上皮及排泄分泌物。筆者建議過敏的病人不要飼養有毛的寵物;如果一定要養,應養在室外或盡量遠離臥房,並每周替寵物洗澡,以減少過敏原數量,並經常在室外敲打和沖洗寵物的寢具。如果希望飼養寵物,可以養魚,因為魚生活在不與人接觸的水世界,是不會致敏的。
 
5.花粉
  由花粉引起的過敏在台灣並不多見。對花粉過敏者接觸到或吸入花粉後,會產生眼睛搔癢紅腫、流鼻水、咳嗽等花粉過敏的典型症狀。
 
B.食物的過敏原
  食物過敏是由於身體內有過多的免疫球蛋白而引起,只要進食某種微量的過敏食物,即引起如噁心、嘔吐、腹瀉、蕁麻疹、氣喘及鼻炎症狀等常見的過敏徵兆;其嚴重程度及頻率因人而異,輕者僅有輕微的現象,嚴重可造成危及生命的過敏性休克。任何一種食物均可能造成過敏,但花生、牛奶、蛋白、巧克力、貝殼類海鮮、魚等較為常見;尤其需注意的是,如果對於某一種食物過敏,則可能對相關的食物也會過敏,例如對花生過敏的人,則豆莢類食物也可能會過敏。目前對於食物過敏的預防性治療,尚無任何方法被證實有效,唯有避免食用過敏性食物為最佳的策略。此外,多了解食物中的成分或添加物是否有過敏物質,例如:對蛋過敏的人,則須避免冰淇淋、蛋糕等含蛋食物,才是預防食物過敏最佳策略。
 
二、避免非過敏原性的惡化氣喘因子
    除了過敏原之外,一些非過敏原性的因素,依舊可以誘發呼吸道過度反應,而引起氣喘發作。
 
A.呼吸道感染
  病毒感染呼吸道引起的免疫反應可以催化氣喘的炎症反應,加重呼吸道的發炎和損傷,使氣喘症狀惡化;因此父母親對於氣喘兒童傷風感冒時應特別警覺,可能為急性氣喘的早期症狀。因此為了避免呼吸道感染,建議每年施打流行性感冒疫苗;呼吸道感染流行期間,應儘量少進出封閉性的公共場所,且應戴口罩以避免感染。
 
B.空氣汙染
  由於工業進步及人民所得提高,使得工廠和汽機車排放的煤煙和廢氣迅速增加,導致我們的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衛生署調查與交通工具相關的空氣污染物質,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10um以下的微粒子,與氣喘的發生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顯示空氣汙染的確是導致氣喘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氣喘兒童應盡量遠離空氣汙染區域,並使室內或某些場所及其環境空氣保持較清潔之狀態,如使用抽風機,開窗(利用室內外溫差或風力)等。
 
C.抽菸及刺激性味道
  吸菸及二手菸對健康的影響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報導指出,抽菸及二手菸不僅會增加氣喘盛行率,也使氣喘的症狀更加嚴重;父母親減少抽菸(特別是懷孕婦女),可降低兒童的氣喘機會。另外,刺激性的味道或煙霧很容易刺激呼吸道,而增加呼吸道的敏感度;儘量少用蚊香、燒香、油漆、香水、樟腦丸、殺蟲劑等有刺激氣味物質,廚房宜使用抽油煙機、減少油煙散漫,廁所也要經常清洗,防止惡臭產生。
 
D.飲食習慣
  根據研究報告,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也是導致過敏疾病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國內西式速食業蓬勃發展,導致包括米及麵食在內的澱粉食物減少、脂肪和油炸食物增加;纖維類的食物減少,飲食內容中炸油的使用次數及含量增加,皆會導致一些發炎物質(如前列腺素)的增加,造成更嚴重的發炎反應。
 
E.藥物
  引起藥物誘發型氣喘最常見的藥物為阿斯匹靈,其他同類的退熱鎮痛劑也有不等程度的交叉反應。因此對病史不明的氣喘病人,阿斯匹靈類藥物的使用應該特別小心;已經有明顯病史的氣喘病患者,一旦需要使用這類型藥物,可先以低劑量阿斯匹靈治療,或是選擇其他不會與阿斯匹靈交叉反應的藥物。氣喘兒童若同時服用降血壓藥物,須注意是否為Inderol這類藥物,因為這類藥物會引發氣喘發作。
 
F.氣候變化
  某些氣喘病患的發作是在氣候變化時。天氣變化較多的季節,如春夏之交、秋冬之際,早晚溫差變化很大,應注意保暖,以減少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G.情緒和壓力
  情緒和壓力可能影響氣喘患者的免疫或內分泌系統,造成氣喘症狀惡化或增加氣喘的嚴重度,而且也會影響到氣喘治療有關的計畫;因此要盡量避免患者劇烈的情緒變化或生活壓力。
 
三、積極參予各種衛教活動
   
氣喘病是慢性病,長期規則的治療是控制疾病的不二法門。但目前許多氣喘病人與家屬皆無法接受此作法,經常在病況改善後,因害怕長期服藥的副作用而自行停止用藥,結果導致病情不斷復發,甚至越來越嚴重。由台灣醫療及公衛學學者的調查資料顯示,氣喘罹患率逐年增加,且高居國人死亡率前十名;縱使健保局每年花了不少經費在治療氣喘病人,而且目前治療方法與藥物比以前進步,氣喘的控制上仍不如預期。因此,病人與家屬和醫師間的溝通更顯得重要;有不少患者不知氣喘病該如何診斷與治療,甚至對使用多年的藥物仍說不出藥名,更不用說瞭解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項。病人與家屬只知依照醫師吩咐,在疾病惡化時吸自己不太了解的藥物,也不了解如何尋找引發或激發自己疾病的原因,使氣喘的控制無法穩定,最後因經常跑急診或住院治療,使自己對氣喘的治療覺得非常灰心。因為這麼多的疑問家長無法了解,而去尋求解決之道,使得自己的愛兒長久受氣喘折磨。這顯示出醫病關係的重要,也襯托出各種氣喘衛教活動的積極角色。1991年9月受世界矚目的全球氣喘創意組織GINA訂定的氣喘治療指引,提出所有治療氣喘病人的醫師應該提供病人的六項服務,以便病人能做好氣喘的自我管理。此六項服務分為6步驟:
1.教育病人使病人與醫生成為治療氣喘病的合夥人。
2.教導病人利用症狀與肺功能測量來評估與監測氣喘病的嚴重程度。
3.教導病人避免或控制氣喘的激發物。
4.依病人的氣喘嚴重程度訂定長期的藥物使用計畫。
5.依病人狀況訂定氣喘急性惡化的處理計畫。
6.提供病人規則的追蹤照顧。
亦即病人與家屬必須了解氣喘的病因,由醫生與病人或家屬共同研訂氣喘治療計畫;由病患持之以恆,再由醫師追蹤治療效果。氣喘照護要做的好,需要醫療團隊、家庭及社會團體共同努力;氣喘兒童及家長應積極參加各種氣喘的相關衛教活動,可建立良好的醫病合夥關係,進而訂定一份自我處理的治療計畫,同時學會:
1.了解氣喘病的特點。
2.正確使用藥物及了解所用藥物的特性。
3.避免引起氣喘惡化的因素。
4.肺功能測量並評估監測氣喘。
5.對於各種不同的程度的氣喘發作,給予適時處理。
6.排除氣喘病與治療之誤解或恐懼。
總之,氣喘衛教是病人學習控制氣喘病的重要步驟。醫療專業人員提供氣喘兒童與家屬正確的氣喘資訊與適當的訓練,並與氣喘兒童與家長訂出治療計畫,達成病人自我照護的原則。只有在良好的衛教後與醫生長期規劃的追蹤下,才有可能讓氣喘兒童確實執行訂出的治療計畫,使得氣喘病能得到完善的控制。

 

氣喘的問與答


1.有朋友告訴我,把孩子送到中南部或國外居住,會改善氣喘發作次數,真的嗎?為什麼?

答:理論上,搬家的目的若是要避免污染的空氣或減少過敏原的暴露,是可以被考慮的;但是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氣喘病的發生,因此沒有所謂對病情絕對有利的環境。有些氣喘患者剛搬到新的地方時,氣喘發作次數真的是顯著下降,但過些時候,喘鳴發作或鼻炎症狀又厲害了起來,其原因有可能是對新環境又產生過敏。所以不論搬到哪裡,對於居家的環境,都應該從降低過敏原著手,譬如:除濕、拿掉不必要的裝飾擺設等,並且適當且規則的使用抗氣喘藥物,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以減少受感染的機會。

 

2.氣喘病童到底能不能吃冰?

答:除非有確切的證據顯示,病童吃冰或喝冰冷飲料會引起咳嗽或氣喘發作,否則在炎炎夏日何必剝奪他們吃冰的權利呢?的確有些平常毫無症狀的氣喘病童,會因為吃冰或喝了冰冷飲料而引起咳嗽或喘鳴發作;所以在有症狀時、最好暫時避免他們食用,但絕大部分的氣喘是不會受冰冷食物影響的,當然也就不需禁食這些飲食。何不讓他們逍遙自在的過個童年,感覺自己是個正常的小朋友呢?

 

3.怎麼調配氣喘兒童的飲食?

答:除非經由檢查發現有特殊食物過敏,或當小孩子食用某些食物後會引起過敏症狀,如:咳嗽加劇、皮膚癢、蕁麻疹等,否則氣喘兒童不需禁食任何食物。事實上均衡的飲食與充足的營養有益孩童的生長,也有益過敏氣喘的控制。

 

4.聽說母親懷孕時,避免攝取易誘發過敏的食品,例如:牛奶、雞蛋、有殼的海產類、豆類等食物,可預防新生兒體質上的過敏,是真的嗎?若是真的,可能會引起營養攝取的不足,該怎麼辦?

答:雖然先前有些研究認為,婦女懷孕期間,應避免食用牛奶、蛋、花生、有殼的海鮮及堅果等,以減少嬰兒日後產生過敏病的機會;但最近幾年來的研究報告並不支持以上的論點。所以我們建議,孕婦不須避免食用任何食物。然而有明顯過敏病家族史的嬰兒,應盡量餵食母奶;而哺乳時期的媽媽,不宜過量食用如上述含過敏原的食物,以避免母親食入的過敏原藉由乳汁傳給嬰兒,誘發嬰兒的過敏反應。

 

5.為什麼氣喘患童常在深夜發作?

答:夜咳是氣喘病發作的重要特徵之一,其確切發生之原因目前仍然不清楚。較被接受的說法有二,其一是與人體內分泌系統的皮質醇濃度週期變化有關;皮質醇的濃度變化在早晨最高、在深夜較低,而皮質醇的功用之一便是抗發炎,在深夜濃度較低的結果,自然較容易引起氣喘之發作。另一個說法是,氣喘患者的呼吸道在後半夜經常變得較為乾燥,就好像暴露於冬天乾冷的環境中一樣,自然就容易發生氣喘了。

 

6.孩子氣喘發作時,常覺得恐慌與無助,真擔心他喘不過氣而死亡,我該怎麼辦?

答:氣喘病人平時即須依據醫生的建議,擬定一份氣喘發作時的處置治療計畫;這份計劃應當包括用來迅速解除症狀的支氣管擴張劑之名稱與劑量,以便在急性發作時能從容不迫地自我處置。若氣喘孩童平日即有使用尖峰呼氣流速計來監測肺功能,更可依據尖峰呼氣流速的下降程度或變異度,區分為綠燈區、黃燈區及紅燈區,決定是否必須立刻送醫處理。有了防範於未然的處置計畫,才不會覺得恐慌與無助。

 

7.孩子氣喘就醫時,醫生開的藥物,我擔心用久了對身體有沒有副作用?但是不用又怕氣喘發作,感到很不安。

答:如能遵照醫囑,正確地使用治療氣喘的藥物,不管所使用的藥物是氣管擴張劑或吸入型類固醇,其副作用是微乎其微。相反地,因為懼怕每天吸藥的副作用,對醫囑的順從性不佳,導致氣喘控制不良,經常急性發作,不但影響兒童正常的生長發育,更可能因此而必須長期服用類固醇,導致更大的副作用。所以,小孩使用藥物與否完全決定於父母的態度,假如父母與醫護人員合作得很好,則這些幼小病童的童年生活便可過得跟正常小朋友一樣;不但不會常常氣喘發作,也不會長不高,父母的生活也可過得很愜意。有些父母原來不敢有再生下一胎的念頭,也都因為氣喘病治療的成功,而接二連三的做人成功。

 

8.深夜照顧氣喘發作的孩子,明天又要上班,常感到筋疲力盡,生活上壓力很大,該怎麼辦?

答:氣喘兒若經常在半夜急性發作,表示目前的氣喘治療效果不佳。家長應該與小兒過敏專科醫師討論,調整治療藥物,讓氣喘不再發作。這樣不但有益於兒童身體健康,家長也不會因壓力過大而筋疲力盡。

 

9.氣喘病會傳染給其他的孩子嗎?感冒時氣喘會不會更加嚴重?

答:氣喘是一種過敏病,來自於先天的過敏體質,加上後天外在環境過敏原的刺激而引致之疾病;所以氣喘病本身不是傳染病,不會傳染給其他的孩子。但是氣喘與遺傳有關,兄弟姊妹都遺傳了來自父母的過敏體質,病童可以因接觸過敏原或病毒感染而發病。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細支氣管炎等病毒引起之疾病都可能誘發或加重氣喘的症狀,所以氣喘兒盡量避免感冒。

 

10.為了預防用藥引起副作用,如果氣喘不發作了,可以自行停藥吧?

答:氣喘藥物治療的劑量與時間長短,應由醫師決定。一般而言,每階段的慢性氣喘療程為三個月,醫師會評估病情控制的狀況,酌量增減藥物;若氣喘控制穩定,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逐漸停藥。病患千萬不可因沒有發作而貿然自行停藥,否則容易造成氣喘再度急性發作,增加治療上的困難。現在的研究也顯示即使是輕微的氣喘病發作,其呼吸道都會有某些程度的發炎反應,甚至可導致呼吸道纖維化的形成,造成不可逆的變形現象。所以家長絕不可自以為病童的氣喘病較輕微而疏於治療,早期且合理的治療是避免氣喘病惡化的不二法門,也是治療氣喘的唯一方法。

 

11.氣喘病兒童平常要備藥上學,我們可不可以把藥放在學校健康中心,請護士阿姨保管,以備在校時不時之需?

答:氣喘病兒童平時需有一份個人的氣喘發作時處理書面計畫,將其放在健康中心;健康中心應備妥吸入劑型的短效支氣管擴張劑、吸藥輔助艙、尖峰呼氣流速計及可拋棄式紙管,以備不時之需。

 

12.為什麼聽人家說,氣喘兒童學習游泳可以改善體質更健康?

答:適當的運動都可以促進兒童健康,改善體質。對氣喘兒來說,做好運動前的暖身,必要時使用適當的預防藥物,並選擇適合氣喘學童的運動種類與場所。游泳是最好的運動之一,是因為在過程中可以間歇性地休息;並且由於富含水蒸汽,可以濕潤氣喘學童的呼吸道,減少運動過程中急性氣喘的發作。

 

13.每次帶孩子運動時,看他喘噓噓的,很擔心氣喘發作,請問事前家長該作什麼準備?

答:如果孩童有運動誘發型氣喘,可依下列方式來處理:

(1)家長應與體育老師溝通。

(2)運動前須做15分鐘左右的暖身運動。

(3)選擇適合的運動種類,原則上以能間歇性休息的運動為主,例如:游泳是最好的,排球、體操、羽毛球亦可。

(4)選擇適合運動的場所,要避免塵土飛揚或又乾又冷的空氣環境下做運動。

(5)必要時可給予預防性的藥物,可以在運動前15分鐘吸入短效支氣管擴張劑或Sodium Cromoglycate (咽達永樂, Intal-5),2下,亦可在運動前30~60分鐘,使用吸入劑型長效支氣管擴張劑。

(6)萬一運動中發作,應立即停止運動,馬上給予吸入劑型短效支氣管擴張劑2~4下。

 

14.在冷氣房中,孩子咳嗽厲害,但是不開冷氣又很熱,要如何調整室內溫度較好?

答:有些家長以為使用冷氣機會使室內溫度冷卻下來,而引起氣喘發作,這是不對的。因為氣喘之所以會發作,主要是呼吸道受到環境中的過敏原或刺激物持續刺激,導致呼吸道的一連串發炎反應。雖然在秋冬季節,天氣變冷或日常運動也可能帶動氣喘發作;但在夏天冷氣機所降低之室內溫度,並不足以冷到誘發氣喘發作,所以不必擔心。值得注意的是必須經常清洗冷氣機濾網,而且不要讓室內外溫差過大,才不至於引發氣喘。至於室內溫度的調整只要舒適即可,不必過冷或過熱。另外,有些家長以為冷氣機的除濕效果足以控制室內的溼度,這也是不對的;有過敏兒的家庭,仍然需要購置除濕機,才能有效控制室內濕度。

 

15.氣喘的孩子長大後到底會不會好?氣喘跟免疫系統相關嗎?

答:氣喘病學童若接受良好的治療,其氣喘症狀會隨年齡而遞減。至少有1/3病患會完全痊癒;另有1/3的病童,症狀會大幅改善,而且會減少其急性發作的次數。所以假如自己的小孩不幸罹患氣喘病,大可不必過分憂慮與絕望,應與醫師好好的配合,則治癒的機會當可大增。但是兒童若有以下三種情況,其喘鳴很容易持續到青春期或成人:

(1)在幼年就有很嚴重且頻繁的喘鳴發作。

(2)經常喘鳴發作,嚴重到必須住院。

(3)同時患有嚴重性溼疹或異位性皮膚炎。

所以日常更需特別小心去照顧這些病童,不可掉以輕心。

免疫系統是身體用來對抗所接觸到成千上萬有害物質的防禦機構。但有某些外來物質卻會使我們的免疫系統產生過度反應,使身體器官組織出現水腫、發炎、氣管收縮等反應,產生了一系列的過敏疾病。過敏原即指那些造成過敏免疫反應的物質。氣喘是一種過敏病,自然與人體的免疫系統關係密切。

 

16.吸入性類固醇的副作用大嗎?會不會影響兒童身高?

答:一提到類固醇,大部分的人都有恐懼感。的確,長期而大量地使用類固醇,會造成包括滿月臉、水牛肩、免疫力降低、骨質疏鬆等副作用。所以對於慢性氣喘的小朋友,醫師建議每天用吸入性類固醇來保養氣管,因為吸入的藥物劑量甚低,且直接作用在氣管,副作用則幾乎沒有。我們希望氣喘病童藉由適當的治療,使他們能有正確的上課、睡眠與運動,享受快樂的童年。統計發現,長期使用吸入性類固醇的小朋友,其長大成人後的身高體重與一般正常人相同,並不會有差異,所以為人父母並不需特別擔憂。

 

17.鮮奶跟海鮮類的食物會誘發氣喘嗎?有什麼改善方法或替代品呢?

答:氣喘的誘發通常是接觸到空氣中的過敏原或刺激物所引起,由食物引起的氣喘其實並不多見。除非經由檢查發現有特殊的食物過敏,或父母發現當孩子使用某些食物後會引起過敏症狀表現,如:咳嗽加劇、皮膚癢等,否則不須禁食任何食物。均衡的飲食不但有益孩童的生長,也有益於過敏氣喘的控制。


 

分享至Google+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ebook

返回列表

相關分類
  • 全部列表
  • 腸胃篇
  • 神經篇
  • 皮膚篇
  • 小兒外科疾病
  • 夏季流行病
  • 冬季流行病
  • 其他傳染性疾病
  • 新生兒呼吸道疾病
  • 兒童意外預防
  • 氣喘(感謝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過敏氣喘中心提供)
  • 其他
Search

Dr.方の幼兒學園-安安婦幼中心

安婦幼中心院址:704 臺南市北區開元路286號   |  
諮詢專線:06-2091666
網站內容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本網站的圖片如有侵權請來電告知,我們會即刻撤下。

Copyright © Dr.方の幼兒學園.
網頁設計 DESIGNGOGO

返回頁面上方